直观感受欧洲的真实人口密度
欧洲的主要居民是白种人,欧洲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其人口规模、城市数量和繁华程度整体要超过白种人为主的澳洲和米洲(米国只有少数城市部分区域人口高度集约)。但欧洲的一线城市不如东亚和南亚那么熙熙攘攘。欧洲有7座一线城市: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米兰、罗马、莫斯科、布鲁塞尔,欧洲的城市人口稠密度拥挤度只有中国一线城市的20%。
欧洲的粮食产能分析
欧洲粮食总产量大致和中国相当, 接近整个 米洲 的粮食产量,相当于印度产量的3倍,米国产量的2倍,而这是欧洲大量森林和低洼湿地不开发、大量种植葡萄花卉的情况,如果像中国那样开发耕地到极致(中国和欧洲农业没有米国农业的休耕传统、米国因为季风也有洪涝但是它们历史上人口压力小基本没有不用堤坝围河造田,而是任由洪水泛滥)
欧洲和中国面积相当,欧洲的面积规模和中国相当,但是人口只有中国的50%,如果考虑可居住和种植区,欧洲的实际人口密度只有中国东部的20%(米国实际人口密度只有中国的10%)。原因是,中国宜居宜农的土地只有国土面积的40%不到,比如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30% (但是印度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20%)
数据为2012年数据
欧洲的地缘特殊性-----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
欧洲是全域都适合人类生存,没有大面积沙漠、雨林的和高寒区域的唯一一个大洲。欧洲南部的环地中海地区(含近东和中东北非沿海)能成为最早的人类文明策源地,和欧洲-环地中海大区的地缘特点是分不开的,其实欧洲才是真正地缘意义上的天选之地,作为国家来说米国地缘很好,但是和整个欧洲大区比米国则不如之,欧洲的内部水运物流以及整体农业气候要超过米国(这从人口规模也能看出来,欧洲和米国面积相当博彩游戏,但是人口是米国的2.5倍,当然欧洲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如北米,只有米国的70%,这暗示了米国人的食物价格和生活水准实际在西欧之上,以及米国有超过欧洲的人口增长空间)
欧洲目前有八亿人口,但是按照东亚的土地开发度,欧洲可容纳的人口是远远高于现在的,比如平原面积和水热气候条件整体数据超过韩国3倍的葡萄牙,它们人口只有韩国的20%,远未达到上限
下图:光亮处为定居点,灯光区域为人口稠密区和宜耕宜农区域,看下欧洲和中国南亚的灯光面积对比
人们的印象里总觉得亚洲人口是最稠密的,但是亚洲宜居宜农的土地比例并不多,欧洲人口: 7.5亿人口,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
下图:亚洲人口稠密的区域主要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该区域面积只占全球的10%,而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51%,基本已经榨干了自身土地的粮食自给产能极限(其中中日韩等需要大规模进口粮食作为粮食补充、油料以及饲料)。
欧洲为什么只有8亿人口?
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描述主人公家道没落贫困时有一段话:“ 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而在这以前曾经是全家的祸害...”
在西洋国家例如法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拉丁系统多是天主教国家 包括整个拉丁米洲)最近几百年来肉食和奶酪就是它们的劳动人民的常规食物,这是五十年前依旧依靠谷物、蔬菜、豆腐等植物蛋白的东亚国家劳动人民难以理解的。
一千万人口的葡萄牙,水热条件很好,平原面积是韩国的三倍,韩国有5000万人
以南米洲的拉普拉塔平原为例,这里目前主要是种植大豆玉米和养牛的牧场(阿根廷每年要宰杀一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牛肉的生产非常消耗土地和淡水资源,澳洲和阿根廷是全世界肉类最便宜的国家),但是当地的水热条件适合东亚人的水稻种植模式,有专家称,如果在拉普拉塔流域采用印度和东亚的水稻最大规模种植,稻田也养上西洋人不吃的亚洲鲤鱼,这个地区的农业产出足够15亿人消费。(西欧和米洲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不吃动物头蹄 淡水鱼 动物内脏 日本人不吃大多数淡水鱼和泥鳅黄鳝)
目前拉普拉塔平原是农场模式的畜牧和粮食种植 ,大量的玉米大豆被进口到中国作为猪肉和植物油的原料,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玉米8000万到1亿吨,而中国本土粮食产量大概在6亿吨的规模,(猪肉和鸡肉可以集约化喂养 对土地消耗少 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的肉食来源,而牛肉圈养难度高需要更多土地和淡水。不是仅仅进口大豆可以解决的)
这就是说,你吃一 盘炒河粉可以吃饱,一盘牛排也可以吃饱,但是后者需要前者15倍的土地资源和10倍的淡水消耗来生产它 而且后者的生产过程会产生更多甲烷。可以说 如果南米洲是人类历史开发较早的地方 如同东亚西欧那般,南米洲人口只会是15亿以上而不是目前的只有中国的1/3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欧洲的大都会巴黎伦敦甚至莫斯科都没有中国那么拥挤了?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困局应该被关注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吃的都是精加工大米的,导致缺乏某些维生素。
后来换成保留很多营养成分的无精加工大米,因为口感不好吃,士兵集体拒绝,
因抗议过大,只能改成一定比例分配,结果还是没人愿意吃口感差营养好的大米。
那些说战争时期,喂猪的大米,照样有人吃。
开三战,士兵+后勤兵,1000万---1亿不等。给士兵吃杂交水稻,分分钟哗变。
现代战争的伙食标准,不仅要吃饱,还要营养全面,还要好吃。热量、肉类、
脱水蔬菜、高纯度巧克力,各种调料包。
有些人还停留在吃饱就行的思维上,对战争后勤一无所知,鼓吹杂交水稻无敌论。
中国主粮根本没问题,缺的是大豆、玉米。
中国20.238亿亩耕地中只要8.12亿亩是种植水稻小麦这两种主粮的,我想无论如何主粮都是能自给的。
但与此同时,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大豆用来榨油、作饲料,生产肉蛋奶,这部分大豆需要7亿亩耕地来种植,只有美国、巴西、俄罗斯这三个现有耕地或者潜在适宜耕作土地在30亿亩以上的国家能够奢侈的拿出几亿亩耕地来填这个缺口。
另外粮食自给率其实不止一种标准,像印度也能粮食自给,甚至还能大量出口粮食,但是印度的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多了(印度主要是亩产不如中国,但是某些方面印度农业也有其优势)。
另外,中美现有耕地面积差异不大,但是开发程度差别很大,天地图上看中国自然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基本上全是耕地,找不出多少连片的适宜耕作但是尚未开垦的地方了。
实际上有资料说美国适宜耕作的土地有40亿亩,俄罗斯38亿亩,巴西不含亚马逊雨林都有26亿亩,中国20亿亩,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坡田,不利于机械化,而前面三国的数据应该是不包括坡田的,只不过俄罗斯纬度高只能种一季,而且沼泽遍地,开发程度高,巴西高原的红壤不怎么肥沃,同样需要改造,两国庞大的宜耕土地面积需要打个折扣,美国机械化农业铺张浪费,亩产低。
中国亩产不低,但是精耕细作其实是用更多的劳动力和更高的成本换取高亩产,牺牲了经济效益,而美国纯粹是土豪式农业,边边角角的地方不开发,不适合种小麦但适合种水稻的鱼米之乡不开发,美国农民本质上是一群资本家,只不过从事的领域恰好是农业罢了
综上所述,问题无解,因为中国有那么多人,只有这么一点土地,要想提高生活品质,只能大量进口(全球市场上在满足生产国民众基本消费后可以流通的牛羊肉都不够中国人吃 而且一去买就涨价 以前老外不吃的鸡爪 猪蹄进口多了也涨价了)。
下图 ,中国米国宜居宜农面积对比---米国的海洋鱼类产品主要依靠海洋捕捞,中国主要依靠海水养殖,米国没有梯田,边边角角的不开发,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地缘意义上的优质农业土地资源的短缺。
中国除了华北-江南平原外,缺乏大面积的宜农平原
米国农地面积比较富裕
欧洲某岛屿的农庄的农地风光
欧洲的城镇以低矮独栋建筑为主